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来源:本站 2017/9/1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如何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智能制造发展之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成为连日来国企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们最关心的话题。
研发投入注重“零存整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建武: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人类工程技术的最高智慧。目前,世界上仅有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顶级“玩家”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而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就于1954年诞生在中国株洲的中航南方。
然而,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航空发动机仍是我们的“软肋”。为此,近年来我们积极与法国赛峰集团、加拿大普惠公司、GE公司等国际知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合作,试图通过学习借鉴,使中国航空制造业可以从“填空补缺”到“望其项背”,再到最终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其实,与外国发动机企业合作,能学到的主要是发动机配件的生产技术,核心技术还得靠自主创新。但航空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一台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过程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在此情况下,最大的问题是哪来的能力支撑持续的投入,即便是“零存整取”,也得持续地“零存”进去。这正是我们的软肋所在:法国赛峰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总销售额的12%,而我们的这一数据仅为3%。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企业自身而言,必须持之以恒、“零存整取”地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让研发和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不仅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创新分配体制,使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其中,以良好的条件吸引、培养和激励各类创新人才。
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
全国人大代表、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建雄:只需拿出手机、轻点屏幕,我就能随时随地了解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每一台湘电制造的风机实时运转情况。
作为一家创建于1936年的装备制造企业,湘电集团正在以开放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
我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湘电研制的产品整整有20个大类、188个系列、3030个品种。每个产品都能做,但每个产品都没有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成为企业最大的包袱。
简单的照搬复制出不了核心竞争力、粗放的制造工艺成不了世界名牌。通过近年来的“瘦身归核”、转型升级,我们深耕新能源、通用电气、海洋工程和交通牵引成套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企业效益不降反升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只有锻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依靠自身努力,不断坚持自主创新外,还需加快“走出去”步伐,在与国外先进科技研发机构、企业的强强联手过程中,进一步开阔眼界,更好地分析市场、研究市场、面对市场、贴近市场,进而更好地开拓市场。同时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在本行业内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走出去”,争当中国新“名片”
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齐振伟: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前,“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要实现“中国智造”,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江南工业集团是一家国家一类重点保军企业,除了军用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民用产品也是我们的强项。近年来,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外,积极“走出去”占领国外市场。
为了争得海外市场主动权,“江南人”是铆足了劲。一次,公司接到一批中亚地区的订单,要求货物尽快送达,而运送途中因飞机遭遇意外情况,货物一时难以送到。于是营销人员连夜开车走陆路,硬是在第二天将产品送达。收货方负责人感叹道:“你们江南人真厉害!”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装备产品的海外市场不断扩大,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产品出口比重占国内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50%。
目前,我国汽车装备企业“走出去”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合作的水平和层次都还有待提高。要想借“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快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建立政企银合作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合力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擦亮“中国智造”的“新名片”。
上一篇:物联网大数据通信协议你了解几个?
下一篇:从制造到智造再到自造